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

中秋 讀「詩」賞月


中秋 讀「詩」賞月

詩仙李白《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蘿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五代後唐君王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彫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流!」

中秋 讀「詩」賞月 之二

野鶴

中秋,  

 明月,確是歌詠的好素材,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此輪明月已被人間賞望幾千萬年,即使少有人去追根究柢這白玉盤從何而來?

 

詩仙李白筆力非凡,欣賞其《關山月》一詩即可分曉,「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勾勒出渺遠壯闊的邊塞圖景,但見群山之間白蒼蒼霧茫茫的雲海,皎潔的明月正從天山頂上冉冉升起,看在玉門關外戍守戰士的眼底,格外觸動懷鄉思家的情感。

 

唐玄宗年代的詩人張九齡望月所見到的景象,則有所不同。在《望月懷遠》詩中,這位曲江公寫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明月自海平面緩緩升起,水天一色,如是朦朧蒼茫。漂泊天涯暫分西東、未能見面的情侶,此刻面對此景,只有整夜無盡的相思了。

 

太平盛世,大家安居樂業,欣賞明月有羅曼蒂克情懷,如果置身亂世,再看到如鈎殘月,可就感傷了。南宋建炎年間,天下紛亂,百姓疾苦,我們讀這首歌便知天下蒼生在亂世中的處境,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蘿帳,幾家飄散在他州。」明月雖然普照天下,但離亂中不知拆散幾多骨肉,彼此際遇不同,命運也不一樣,就造成幾家歡樂幾家愁了。

 

亂世中生離死別際遇,詩人白居易感觸良多,在《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一詩中,這樣寫著: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讀來讓人鼻酸,兄弟姐妹因時難年荒而離散,未能在中秋明月夜團圓,心裡是何等苦楚,這時仰望明月,卻只能偷偷自個兒垂淚,遙祝旅居異地、千里相隔的兄弟姐妹們,多加保重。

 

喜歡小酌幾杯的朋友,在中秋明月夜邀請三五好友相聚,那你可能最欣賞詩仙李白的詩句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是嗎?無獨有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感慨人生際遇就像月圓月缺一樣,一切都有命,命中有時終需有,命中無時莫強求,有酒當喝,有月當歌,呼應李白及時行樂觀點,《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中: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若何?」,在中秋特別明亮的月色中,呼喚友人有酒你還不喝嗎?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亂如麻,如果你是局中人,此時望月就相當感傷。五代後唐君王李煜,在風雨飄搖中、國家淪亡後,所寫的詞《虞美人》中::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彫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流!」貴為君王無力守住江山,往事已如煙塵,知道也罷,不知道也罷,人生該得多少終有天命,此時雖皓月當空,卻不堪回首,就把那蚱蜢舟載不動的幾多愁,付之長江東流水!

 


 

 

 

 

 

 

 

 

 

 

 

 

2016年5月11日星期三

香港人,瞓醒未?

香港人,瞓醒未?
  從前,我不相信「外國勢力」這四個字,總覺得那是陰謀論、是共產黨的一種說話方式。佔中加磚頭暴動後,我想,大部份香港人都像我一樣,開始明白、開始研究,這「外國勢力」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那不一定是電影中那種一買一賣,也不一定像007那樣直接給你甚麼任務,那是一種滲透、一種入侵、一種文化影響、一種思想改造……當然,也有真金白銀的利益交易。
  過去我們察覺,因為香港人大多活在自己的搵食世界,去幾次旅行就叫擴闊國際視野。加上島民心態,大家會想,小小一個香港,人家堂堂英美大國,搞你作甚?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站在太空,用地球就在眼前的角度看世界,就會發現,原來小小香港,是中國一個最無掩雞籠的危險窗口,如果我是賊仔,我必取此道而入。
  過去的不多贅,磚頭暴動後暴露的社會不設防,令許多思想入侵者不只是蠢蠢欲動,而是已經排隊恭候,但香港人仍懵然不覺,我且舉幾個事實讓大家看看。
  今年四月二十五日,英國廣播公司宣佈,其中文廣播服務將由倫敦移師香港。發言人表示:「我們必須改變BBC中文廣播的運作方式,以增強我們在中國的覆蓋率和影響力。」BBC擺明車馬,來港開壇,目標是中國。
    翌日四月二十六日,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亦公佈,將其巴黎分社的編採部,全部調派到香港及紐約。恰巧,歷史學者Matthew Jones在兩個月前剛出版了本新書《新聞、情報和紐約時報》,詳盡披露美國中央情報局與《紐約時報》的關係,出自一九七七年始,共有逾四百名美國記者被發現是為中情局執行任務。

  上星期,美國《洛杉磯時報》(LA Times)突然解僱出版人Austin Beutner及其資深編採團隊,並宣佈衝出西岸的新策略。他們將一改主力做本地新聞的方針,轉營為國際媒體,而香港將會是LA Times的第一個海外辦事處。
    興論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奪取話語權,就能奪取民心。小小一個香港,自身的媒體已苟延殘喘,為甚麼會獲多個世界級國際傳媒青睞?好明顯,他們的目標並不是七百萬香港人,而是背後那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上的十三億個腦袋。香港人,瞓醒未?

屈穎妍
 屈穎妍 博客 @ 

2016年3月31日星期四

我在Google大學畢業


 創業群俠傳  黃雅麗
《創業大時代》作者、香港無綫科技商會執委  Tweet   
我在Google大學畢業
 01/04/2016
【晴報專欄】Leo沒有大學學位,正確來說,他只有中三學歷。16歲那年輟學,沒甚麼好出路,Leo當了幾個月清潔工。他黑黑實實,從外表上看不出只是一個少年。他很喜歡流連電腦商場,因緣際會下開始「砌機」生涯。
千禧年後不久,科網發展蓬勃,一些電腦報刊的銷情也被帶旺,其中不少編輯愛「蒲」電腦商場,發掘新題材。Leo走運地獲一位編輯賞識,邀請他以「腦場中人」的身份寫稿,從此投身傳媒。沒想到這在數年後竟造就了一個網媒的誕生,使Leo與當年結緣的編輯,既成行家又是對手。人生的際遇總是令人始料不及。
我認識Leo時,他已離開傳媒機構,與幾位朋友創業,是一家網媒Startup的小老闆。Leo的網站以生活角度報道科技新聞,有關Startup的消息尤其出色。我有好些創業朋友說過,只要他們被這網媒報道過,「所有人都識」,將之視為本地的TechCrunch。他們人雖不多,但記者常在創業者出沒的場合「蒲出蒲入」,打成一片,所以報道的消息特別靈。
有天我與Leo和一位前輩早餐,席間他被問到:「你從哪家大學畢業?修甚麼科?」對方大概認為他的見解不錯,好奇之下才發問。好一個Leo,不卑不亢地答:「我是Google大學畢業的。」他說自己不論遇到甚麼問題,習慣上網學習解決,求人不如求Google,故種種見識,都是點滴自學累積而成的。前輩十分欣賞,讚他既有滿腹經論,也身經百戰。
當年Leo從「腦場」晉身傳媒時,身邊都是大學生,頗有點瞧不起他,人事部更有不少微言。但科網是個英雄莫問出身之地,Google大學畢業的,也可以找到自己發揮的天地。

2016年3月6日星期日

自梳女從少艾到白頭 屈穎妍


自梳女從少艾到白頭
 屈穎妍        


在一個偶然機會認識了兩位媽姐,梳起唔嫁的兩姐妹,大半世為他人作奴婢,聽她們說故事,恍如一段香江歲月在倒帶。

大家姐梅姐89歲了,十幾歲從西樵來香港當家傭,一做就做到70歲。梅姐常說這一句:「我哋嗰時邊有而家啲賓妹咁歎……」

今日外傭有工會、有勞工法例,當年的梅姐卻是一年做足365日,由朝做到晚,由花樣年華做到古來稀。

妹妹崧姐是梅姐帶她出香港的,兩姐妹英文字不懂半個,卻膽敢打西人工,侍候的老闆多是殖民地的外派高官。問她們那英語關口怎過?不懂煮西餐怎辦?梅姐、崧姐不約而同都是那句:「學囉,唔識咪學囉!」

離鄉背井討生活,兩姐妹相依為命了整整一生,因為她倆早就當了自梳女,從此不靠別人靠雙手,不單養活自己,還給鄉下的甥侄後輩供書教學。

「當年梳起好架勢,要擺酒,我在五月花擺了十幾圍,好似結婚咁,仲要上頭,乜都做足,只係無咗個男人。」梅姐說。70幾年前的往事如煙。威水過後,是歷盡一生的苦。

我們大概受許鞍華的電影《桃姐》所影響,總以為媽姐的主僕關係都像葉德嫻、劉德華那樣情同母子,於是問崧姐:「你跟哪個僱主特別要好?」

「唓,事頭邊會有好!」崧姐說,事頭就是事頭,我們畢竟是下人。看來,是我們一廂情願想多了。(上)從少艾到白頭

     上星期談及的兩個自梳女,今天已是婆婆級了,入豪門打工時還是少艾,離開時已經白頭。今日的年輕人常說工作辛苦呀、無前途呀、無上流力呀……看眼前這兩位媽姐,選了一份注定要犧牲一世的工,卻義無反顧,為的只是兩個字生存。

梅姐和崧姐都說工作非常辛苦,「一日到黑無停手,幾千呎大屋的清潔、料理一家人一日那四、五餐,還要湊BB……尚未計仰人鼻息所受的氣。」這份工好明顯沒有晉升機會,加薪也只是一點一滴,由初入行的幾十塊錢一個月,做到退休前月入一萬元。

長期捧着沉甸甸餐盤「烏」低侍餐,對腰骨最傷,甚麼勞工保險退休保障,不用妄想,最穩陣的退休保障就是每個月自己死慳死抵儲起的積蓄。

她們沒有上流力,但她們有生存動力,就像今日離鄉背井來香港打工的外傭,梅姐和崧姐賺的錢,好大部分寄回家鄉,供甥侄唸書、為家人蓋新房。自己終生不嫁,卻一世為別人作嫁衣裳。

這夜,89歲的梅姐更為我們下廚,煮了一桌晚餐。看似尋常的咖喱牛腩、洋蔥雞扒、雜菜湯,完全是自家製西餐風味,也是她幾十年來在西人家庭打工的功力。

「以前我哋唔使去買餸,打個電話去辦館,魚、肉、菜通通都可以送來。」如

果不是眼前兩個活歷史,我幾乎忘掉香港曾經有過「辦館」這回事。

今日社會奉行「拿來」主義,甚麼都問「點解我無」?彷彿甚麼都是應分的,這世界再沒有人會用一生去換取生活,媽姐的式微也算是一個犧牲時代的終結。(下)


 

 

 

 

 

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

祝賀導師超伯百歲生日午宴記
補記2016年一月五日元朗明愛長者中心,第一屆活力鼓班新舊同學。
早上十一時在元朗天水圍煌府大酒樓祝賀超伯百歲壽晨午飯。
幾日前寫完2016年超伯百歲宴後記後。
一連多日俗務纏身。身心俱疲。每日懨懨欲睡。提不起精神。
又遇上天氣下降。年紀老長者。身上毛病百病齊來。腳痛又隱隱復發。又遇上無線潘芳芳一月十四星期四下午一時四十五分到無線綠影訪問。家裡日前約了政府強追驗窗工人,同日下午二時到家裡換窗。被迫麻煩老二在家睇住工人換窗。
年紀老。精力衰退。一齊同日遇上兩件事。精神衹終負擔崩潰。
層經過問潘芳芳訪問錄影可否改下星期21日。答覆過了14個日。錄影工友放假等出年二月錄影。冇佐賀歲播出。


平時超伯每日由屋村慢步,早上七時出門到美孚富臨酒樓八時十分左右。
途中遇上街坊。好友稍事停留閒話家常。或排隊蘿三份免費小報。又偶然遇上路旁一男一女合派。大紀元。又順手取多份。
到達酒樓差不多八時左右。待應亞珍亞甜已笑面迎客。不用吩咐一壺滾熱淡普洱。及一壺壽眉。已放在面前。
坐未低,已與前後左右茶客,不停點頭打招呼。早晨之聲不停。
飲過兩三口熱茶。點了點心紙。待應馬上交到登記處。這種例行手續完。超伯成功加入低頭一族。全神貫注手機。
看到明愛鼓班同學轉來當日由煌府部長代拍午飯全體出席同學。照片角度拍得不錯。
自從黎守義先生由深水步鄭承豐明愛長者中心升往元朗天水圍明愛長者中心做主任。社工張儀姑娘
本來負責耆聲合唱團。亦同時被調往元朗工作。不久,由已退休社工張儀姑娘,介紹超伯來元朗天水圍明愛長者中心教打活力鼓。轉眼有十多年。
一班鼓班老同學非常的尊師重道。每期鼓班完畢。例行下午茶煌府謝師宴。
今次2016年一月五日第一屆活力鼓巧逢超伯百歲生日。因此陳秀蘭同學發動新舊同學在元朗煌府祝賀導師超伯生日午宴。
事後一連十多日。俗務纏身。身心疲倦。今早冷風吹至。電視報導得12度。沒有出外早茶。趁機執筆記述元朗天水圍鼓班新舊同學祝賀導師超伯百歲生日午宴記

18-1-2016

2015年6月27日星期六

連考十次IELTS終圓夢


連考十次IELTS終圓夢

DSE考生死線前入牛津

2014-09-20

   每個中學生都有個大學夢,但跨過大學門檻需付出不少汗水。踏入九月,莘莘學子重返校園,就讀於屯門宣道會陳瑞芝中學的應屆文憑試考生區嘉朗,初中時貪玩不讀書,得知「一試定生死」才急忙寒窗苦讀,應付文憑試之餘,連考十次國際英語水平測試(IELTS),用毅力克服艱深的英文,終獲牛津大學取錄,本月底將赴英國修讀工程學,望回港貢獻建築界。記者 麥凱淇

   「八月一日截止,七月三十一日先考到。考了十次,最後一次先成功,試過一個月考三次,又試過為爭取時間,考多幾次,專程去澳門考。」去年開始計劃赴英國牛津大學升學的區嘉朗,為了符合IELTS各卷考獲七分以上的入學規定,他一年內先後考十次IELTS,在入學「死線」前,才驚險考獲理想成績,取得獎學金,修讀心儀的工程學課程,「與爸爸一起睇結果,見到得,爸爸拍一拍我,話好開心。」

     煲美劇學英文

   學英文說易不易,嘉朗在文憑試考獲5*,但面對IELTS七分的指標仍有難度,「去年第一次考,說話卷有六分,寫作卷有六點五分。之後繼續試,逢星期一至五上午操卷,下午搭車出金鐘,搵一個外籍朋友操英文,反覆去做。」嘉朗又笑言,學英文的秘訣之一是煲美劇,「英文要多聽多睇,我平時鍾意美劇,會同爸媽一齊追《TheMentalist》。」

    與尋常學生一樣,嘉朗都經歷過反叛期,不願讀書愛貪玩,「初中大家都鍾意玩,不專注讀書,成績不太好,家長老師都會提點,但始終用「逼」,「逼」到我去做,但靈魂不在。到中三學期尾,我才開竅,明白讀書重要,一試定生死,付出努力都可能考得不好,但不付出努力不會考得好。」

    家長總愛子女「贏在起跑線」,嘉朗笑說,感恩父母「識心理」,很清楚不斷鬧無用,「他們好開明,覺得只要盡力就得,讀咩都不要緊。」不少人讀書揀科是應父母期望,嘉朗自言,最愛數理,心儀工程學,父母從不干預,嘉朗的校長黃順棋也說:「父母的支持,一個家庭人好有關愛,才令子女有好的成長,面對困難不容易放棄。」

     本港大學學位僧多粥少,身為文憑試考生之一,嘉朗也說,在港讀書太趕太辛苦,「好多高中生好辛苦,課程太趕,他們根本無時間,好多同學不斷補課才追到個課程。」他說,學生要懂得利用時間、有策略地讀、有智慧地操練:「例如數學科,有時候好多題目差不多,我會按自己的能力挑選對應的題目去練習。」

    即將在九月底如願遠赴英國,追尋大學夢,父母寄語嘉朗「珍惜機會」,老師則寄語他「體驗外國生活」,嘉朗說,最想把握機會看世界,「有點期待,在完全不同的環境,做完全不同的事,但有點不捨,要離開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他立志,把握機會升學,學成回港,將從事建築業。

■屯門宣道會陳瑞芝中學學生區嘉朗,考獲獎學金,將升讀牛津大學工程學課程。

 ■嘉朗對數理感興趣,愛看英文書,假日愛上網看科學資訊。

■屯門宣道會陳瑞芝中學校長黃順棋說,父母的鼓勵,讓子女敢於面對困難。